•  +025-5212 1206
  •  15150671867

平面设计(一)

2019-2-15 9:37:24


      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等因素的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启蒙与国际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时间基本一致。随着欧洲现代印刷和排版机器引入中国,上海、天津等地区商业美术开始出现,并涌现出如郑曼陀、徐咏青、杭墀英等第一批现代商业美术设计家。他们不仅受到西方商业美术风格的影响,而且发展与传承了中国民族特色的商业美术。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上海的“月份牌画”,便是典型的现代商业美术品的代表。作为商业产品宣传的媒介,不仅载有产品广告的形式,而且具备日、月、节气等信息的直传功能。一来消费者可以将其作为赏玩之用,二来它也成为了商家手中无形之中的商品“推销员”。 “月份牌画”的风格也从传统的“木刻版画形式”转向“石印、胶印水彩画的形式”。此外,西方资本主义为了进一步推销商品,各种广告形式层出不穷,除了“幌子”“招贴”等传统的广告形式,中国社会还出现了“橱窗广告”“印刷广告”“电影戏剧广告”“灯牌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等诸多形式。为了促进商业美术的发展与规范广告市场,上海成立了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等,同时政府还制定出“广告管理的法规”。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商品经济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到破坏,发展势头良好的现代平面设计陷入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仍以发展传统手工业为主,接受西方现代平面设计思潮的主张仍未被重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平面设计受到严重摧残。“打倒切、排斥一切”“破四旧, 立四新”等政治宣传口号,使得商业美术品瞬间成为了“红色海洋”,商业美术作品的发展也因此再次受到条件限制。直至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宽松的政治环境、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思想解放,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终于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80年代以后,中国平面设计受到国家的重视,开始设计复兴,并在平面设计教育以及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引人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举措。深圳、广州等相继出现了平面设计类的“个体设计公司”以及“平面设计工作室”等。由于是起步之初,受到之前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抄袭西方过重,企业接受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思想较慢,如CI理念的导人在当时是无动于衷的。但是到了90年代,中国平面设计转“被动”为“主动”,设计环境急速发生转变,中国平面设计师的设计意识形态急速紧跟国际潮流,中国企业与受众也开始接受现代设计理念。中国因此出现了第-代本土现代平面设计师,如王粤飞、韩家英、陈绍华等人,他们组织了中国第次平面设计展“平 面设计在中国92展”,此次平面设计展首次与香港、台湾联合举办。从此次展览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平面设计师开始掌握现代平面设计语言,并具备构成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海内外反响颇大,因此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随后的1995年,他们组建了中国首个非牟利的平面设计专业组织一“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SGDA),旨在“展现杰出的设计成就”,“鼓励和促进专业创作以及探索的学术精神,推动社会对设计的关注和平面设计发展,促进协会和国际专业机构的学术交流”。随后,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又成功地举办了“GDC平面设计在中国96展”“GDC平面设计在中国03展”“GDC 平面设计在中国05展"“GDC平面设计在中国07展”等,与此同时,协会每年组织出版刊物、年鉴等,组建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帮助协会会员提升设计眼光与思想。在该协会的带动下,众多会员多次获得世界各地的平面设计类大奖,在国内外影响颇大。此外,由于该协会的成功运营和发展,相继带动了区域性、地方性、平面设计师组织的建立。通过他们的努力,为平面设计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中国的平面设计走向了世界。

      (1)书籍设计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书籍设计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想文化专制的影响,设计形式单一、政治色彩浓厚。在“十年动乱”结束后,面对书籍设计人才缺失,印刷条件以及装帧材料、技术的落后,从80年代开始,书籍设计得到了中国出版管理等机构的重视,通过实施政策,开始逐步推动中国书籍设计的恢复和发展,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召开书籍艺术设计研讨会。1977年7月,在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召开的“书籍装帧座谈会”上,呼吁改变中国书籍艺术设计的现状,不仅强调提高中国书籍艺术设计的水平,而且强调书籍装帧艺术与技术的密切配合。这次会议在中国现代书籍艺术设计发展史上具有转折的意义。此外,书籍装帧的研讨会也相继在中国的东北、西北、中南以及华东等地区召开,例如北方十四省市书籍装帧艺术研讨会、全国地方科技出版社书籍装帧艺术研讨会等等。这些学术研讨活动批评与指正当时中国书籍装帧设计中滥用装饰、风格单一、设计语言贫乏等问题,倡导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装帧风格,为中国书籍装帧设计朝着健康方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二,举办设计展览,开展评选活动。80年代之后,全国各地依次举办了一系列的书籍装帧设计展览活动,如“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 全国书籍装帧插画展览”“全国书籍装帧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书籍封面、插画展览”“书籍装帧艺术家作品联展”“优秀图书评选活动”以及“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等等。其中“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影响较为广阔,它是由新闻出版署、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活动。“ 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始于1959年,至今已经举办了七届。1979年“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是“文革”结束之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第一次高潮。200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占据了中国美术馆5个展厅,是之前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展览活动除了向各地出版社征集书籍装帧作品之外,还向各地美术院校的师生、印刷企业以及纸业公司征集作品。这次展览以“品位时尚、格调健康”为主题,强调书籍的整体性设计,以及民族文化气息和审美意识,为近年来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在观念意识形态上注人明显的推动力量。“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是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优秀图书评选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该活动倡导以整体书籍艺术设计效果和技术与制作工业的完美统一作为标准,并邀请来自德国、荷兰、美国、韩国以及日本等世界各地的顶尖书籍设计大师担任评委,评选出20本中国大陆优秀的图书,并授予“中国最美的书”的称号,同时获得享誉全球的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设计的评选资格,最终获奖的书籍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它不仅为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新理念、拓展视野以及传达信息的服务平台,再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界的知名品牌,增加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书籍设计的机会。

      其三,创办并出版与书籍装饰设计相关的刊物与书籍。1980年由“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展览筹备办公室”推出内部刊物《书籍装帧设计》,主要涵盖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工艺,报道世界书籍艺术设计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帮助书籍设计研究者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掌握书装发展方向,促进书籍设计的理论信息沟通。与此同时,国内外书籍装帧设计交流开始频繁。如20世纪80年代,德国莱比锡书籍艺术学院院长卡伯尔来华讲授世界书籍艺术设计的发展潮流; 1990 年举办的“中日书籍装帧艺术展”中,邀请了日本籍的书籍艺术大师杉浦康平、菊地信义来华进行学术讲座。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籍装帧设计水平的进步,让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逐步活跃在世界竞赛的舞台上,如1989年第二届德国莱比锡国际艺术书籍展览上,中国凭借《十竹斋书画谱》《丁丑劫余印存》《鲁迅与书籍装帧》等依次获得“国家大奖"、银奖以及铜奖。1991年之后,“世界最美的书”取代了该活动的评选,并成为一项顶级的国际化赛事。中国设计师在历年的14本“世界最美的书”大赛评选中,有不俗的表现:2004年由版式设计申少君、封面设计张志伟共同完成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书籍(图10-10)获得金奖;2005年由设计师王序设计的书籍《土地》、设计师何君设计的《朱叶青杂说系列》获得荣誉奖; 2006年由赵建工作室设计的书籍《曹雪芹风筝艺术》获得铜奖; 2007年由设计师朱赢椿设计的书籍《不裁》获得铜奖;2008年由设计师耿耿、王成福设计的书籍《之后》获得荣誉奖,设计师朱赢椿设计的《蚂呓》获得荣誉奖; 2009年由设计师吕敬人设计的《中国记忆

五千年文化瑰宝》图10-11 )获得荣誉奖;2010年由设计师刘晓翔设计的书籍《诗经》获得荣誉奖;2011年由设计师小马哥、橙子设计的书籍《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获得荣誉奖等。这些获奖作品无疑代表着中国书籍设计对传统与现代文化间新书籍形式的探索,已经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80年代之后的中国书籍艺术设计风格,受到了欧洲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书籍艺术设计更加突出追求个性,并朝着锐意求新的方向发展。80 年代之后,涌现了如曹辛之、张守义、吕敬人等为代表的著名设计师。

      曹辛之( 1917--1995),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书法篆刻家、诗人。其书籍装帧作品获得10余项设计奖。代表作品有《郭沫若全集》《新波版画集》等,其中《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工学士、博土藏画集》书籍装帧作品(图10-12),荣获1959年德国莱比锡书籍艺术博览会金奖。他的书籍设计作品版面编排精细高雅,风格清秀,富有意境美,书卷气息较浓,且注重整体设计,强调立足于民族传统义化,注重融合西方的现代艺术表现,这种创新和发展为中国书籍艺术设计走出“十年文革动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5年《曹辛之装帧艺术》一经出版,便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鼓励。
      张守义( 1930 -2008), 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插画与书籍委员会主任,被人尊称为“中国第封面”。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62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书籍装帧研究班学习。张守义从事书籍装帧40余年,他独树一帜的书籍设计风格,创造了“张守义”品牌,并让其在国际上享受盛名,1994 年被剑桥大学入选为《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他的作品风格传神细腻、简约生动,诸多人物黑白画,以背景居多,因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代表作品包括《巴尔扎克全集》《茶花女》《悲惨世界》《简爱》以及《巴黎圣母院》等汉译文学名著的封面设计,这些作品无疑铸造出张守义独特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创意才能。其中《巴尔扎克全集》封面设计(图10-13),以作家手稿与案头台灯作为视觉无素,清晰表达出线面疏密穿插以及二维过渡到三维立体的关系,这种构成关系,成功地将小说所要营造的特定环境简明扼要地诠释出来。《巴黎圣母院》的封面设计(图10-14),穹顶形的细密建筑图案,烘托出简洁凝练且感情丰富的神父背影造型,  成功地将简约绘画与装饰元素融合一体,书籍内容主题烘托得恰到好处。
      吕敬人( 1947- ), 亚洲著名十大设计师之一,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会员,担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全国书籍装帧大赛评委等,并于1998年创立敬人工作室。吕敬人师从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在他的书籍创作过程中,深受导师的影响,强调在书籍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设计师必须与书籍作者、插画师、工艺技术人员以及出版社编辑共同参与,在共同注人书籍设计概念的同时,能让书籍中从文字、图像到结构、形态与工艺、到最后的物化,达到完美的统一。此外,吕敬人把书籍设计分为三类:-类是对古籍类书籍原封不动的“复制”,另一类是注重流通性与书籍成本开销的商品书,最后一类是以设计为核心,强调使用设计语言来提升书籍的内容与视觉形态,赋予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度,不计书籍设计的成本。吕敬人书籍作品不仅在国内外书籍展览上获得过大奖,而且参与编、译、写诸多与书籍装帧相关的著作,如《敬人书籍设计》《书中梦游》(图10-15)、《翻开  -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图10-16)、《书艺论道》等等。


    《世纪现代设计历》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