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5-5212 1206
  •  1515067186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设计

2019-3-13 10:07: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设计,既有最具时代风格的宽衣博带,也有中规中矩的朝廷礼服制度,更有融合汉服与异族服饰文化的便服体系,变化较多的是男装系统,女装虽受到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但是主要样式仍是沿袭汉制。

      (1)冠帽形制

      冕是帝王的头饰,分冕板和冕旒。冕板宽七寸,长一尺二寸,前圆后方,固定于通天冠上,冕板的前后都有冕旒,以珊瑚珠制成,前后各12旒。阎立本在《历代帝王像》中就描绘有晋武帝冠冕形象。至南朝,规定除皇帝为12旒,其余皇太子9旒,公8旒,卿6旒,以此区分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的冠冕有一些演变。 巾帻的后部逐渐增高,中呈平型,体积缩小至顶,称为平巾帻或小冠。在小冠上加笼巾,称为笼冠,用黑漆细纱制成,故也称漆纱笼冠(图5-16)。纱笼冠即我们俗称的纱帽,有白纱与乌纱的区别,白纱多为帝王佩戴,乌纱则是官员的头饰。

      帽子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首先是流行于士大夫之间的习俗,后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帽也成为了登上朝堂的服饰,由上而下的流行,使得帽与冠的身份差距在逐渐缩小。“帽自天子, 下及士人通冠之。”当时还有叫作高顶帽的。冠帽也有好几种形式,有的带有卷荷边,有的带纱高屋,有的带有乌纱长耳。公元7世纪,后周流行一种突骑帽,垂裙复带,有学者认为是胡人所戴的风帽(图5-17 )。

      除了冠冕和帽子,平常百姓主要还是用“巾”来包裹头发,魏晋时期流行隐土风尚,巾也逐渐成为一种隐土文化的独特身份象征,而不只是庶人百姓的装束。

      (2)朝服礼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的服制仍依后汉马融提出的十二章纹形制进行装饰。《晋书●舆服志》记载“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之象,凡十二章”,此十二章纹,成为帝王服饰的固有装饰。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的衮服一-般穿着于重大的祭祀场合,采用上衣下裳的样式,而在一般的朝会上仍以袍服为主。魏晋服制规定,皇帝亦有四服:即祭服、朝服、杂服和素服,以区分不同场合而穿。

      公卿百官皆主要沿袭汉制服饰直到南朝。高级官员的着衣应季而来,不同季节不同服色,称为“五时朝服”,分别是:春为青、初夏为红、盛夏为黄、秋为白,冬为皂。一般级 别较低的官员也有的只有一-件朝服,-年四季都不更换。到了南朝,官员皆以朱衣为朝服,于是也就有了以“朱衣”象征官员身份的说法。北魏时期,孝文帝提倡汉制,从皇帝的冕服到官员的朝服皆为汉魏衣冠,形成了一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汉服制度相结合的风格(图5-18)。汉族服饰的严格体制贵贱有别,受到北魏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喜爱,而汉族民间又因为胡服的简便而大量吸收北方少数民族的样式。《 南齐●魏虏传》“胡风国俗, 杂相揉乱”,又有诗曰:“帽上著笼冠,裤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南史.陈伯之传》)。北魏孝明帝时进一步实行服制改革,服饰汉化的礼仪制度一直延续到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尤其北周,几乎完全继承了北魏的礼仪制度,推行汉化朝服,并曾有一度遵循《周礼》的规定来改革朝服制度。但北朝官服中也保留了圆领窄袖的袍服样式,北周时,在袍服上添加下栏, 以符合下裳的特征,被称为裥衫,是一种上下相连的袍服,这种样式直至隋唐都非常流行。

      (3)文士风尚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和道教、佛教相结合,文士的空谈之风盛行。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赤足散发(也有的梳丫髻,裹幅巾),以此服饰体现对世俗的超脱,这样的风格是文人雅上们的自我设计,是他们对世俗不同流合污的一种标榜,也与他们不羁的生活态度和隐逸、散淡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竹林七贤”  一七贤为阮籍、  山涛、  嵇康、  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图5-19)。从现存的砖刻、绘画中,可以一见魏晋文人的服饰风范。


    《中国设计史纲》是南京泰瑞广告转载更新。南京泰瑞广告是以设计提升品牌价值的一家公司,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或品牌)从创始开始,南京泰瑞广告可以提供企业(或品牌)的LOGO(VIS)、企业文化、再至企业办公环境等一条龙式策划、设计、制作执行;企业(或品牌)经营过程中,南京泰瑞广告提供企业(或品牌)对外形象整体策划设计,如企业画册、产品包装、产品画册、商业活动策划推广、新媒体(微信、网站)等设计制作一站式服务。